我国棉花质量稳中向好 品牌效应仍需增强
近日,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2017/2018年度中国棉花质量情况的通报,今年棉花质量形势总体稳中向好,但异性纤维、混等混级、品种适应等问题仍然不能放松。
近日,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2017/2018年度中国棉花质量情况的通报,今年棉花质量形势总体稳中向好,但异性纤维、混等混级、品种适应等问题仍然不能放松。对此,中国纤维检验局建议继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,同时加大科技兴棉力度,发挥质量大数据作用,另外还应引导和帮助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,提升品牌质量,放大品牌效应。 为促进棉花质量提升,提高我国棉花的整体可纺性,报告建议继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,一方面依托深化改革三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每吨18600元的水平鼓励棉农种植高品质、高质量的棉花,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,发展规模化种植、专业化管理的新模式,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。另一方面,要加大棉花质量事中事后监管力度,进一步健全棉花加工抽检、预警机制,健全质量追溯体系,加强棉花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,加大违法责任追究力度。同时要通过市场的良性竞争过滤“两小一土”加工企业,引导形成与质量挂钩的棉花价格,以纺织企业需求倒逼出好棉花。
同时加强棉花质量大数据与其他行业的结合与应用,尤其是要推进政府部门、行业协会、相关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,积极推动棉花产业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,研究棉花公证检验结果在纺织配棉中的应用、公证检验证书与现代物流的结合、公证检验结果的“大数据”应用与质量分析等。
此外,由于目前棉花企业中中小企业偏多,对于品牌建设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盲目性,建设现状很不理想,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很低,因此,要引导和帮助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,提升品牌质量,放大品牌效应。一是树立优质棉花、优秀加工企业品牌效应。通过市场筛选,培育质量信誉好的龙头企业,逐步建立质量品牌,增强产品竞争优势,提升宣传效应,树立典型示范,在全国范围内引领棉花质量提升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二是国家相关棉花政策多向400型企业倾斜。引导加工企业不断完善管理模式,提升企业文化,增强创新意识,提高产品质量,自动淘汰掉产品质量差、管理方式落后、加工设备不完善、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。三是推广利用现有棉花品牌。加大品牌棉花的宣传力度,严格规范质量信誉登记流程,推广在生产、加工、仓储、物流、纺织等一系列环节保护经品牌认定的棉花,开通品牌棉绿色通道,保护经市场认定的优质品牌棉。
另外,相关部门还要围绕纺织企业需求,针对棉花质量的突出问题,继续加强棉花质量监督力度,提升棉花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。一是加强监督检查,创新工作方法、注重工作有效性,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、重点监控企业的监督检查。二是加强现场调研,掌握纺织用棉质量状况,做好质量分析,了解企业对棉花质量的实际需求,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,有针对性地对棉花质量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。三是加快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设,积极实施棉花加工企业分类监督管理,发挥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在企业贷款、公证检验资格等方面的作用,督促棉花加工企业落实各项质量义务。四是密切关注棉花市场质量状况,做好棉花质量分析,加强安全风险预警和隐患排查,防止发生区域性、系统性质量风险。五是加强质量服务,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挑拣异性纤维和分等级收购、置放、加工棉花,指导企业按标准要求标注质量标识。